欢迎来到汇通考试网!

阿拉曼战役胜败的交通运输保障阐述及启示的论文

论文下载 时间:2020-03-24

【www.htbtob.com--论文下载】

  小编为你整理整合了关于阿拉曼战役胜败的交通运输保障阐述及启示的论文,欢迎阅读借鉴。

  阿拉曼战役,是 1942 年 10 月 23 日至 11 月 4日在北非沙漠地区,英军对德、意军队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规模较大的坦克会战,德、意军队惨败,英军大获全胜。这次战役的双方指挥官都是名将,德、意军队在阿拉曼战役中的失败,主要是交通运输线被切断导致弹尽油绝。后来学者在分析阿拉曼战役双方胜负的经验教训时,多从军事战略与交通运输的相互关系加以阐述,强调作战计划必须建立在交通运输保障能力的基础之上,并把德、意军队在阿拉曼战役的失败,作为说明交通运输保障地位与作用的典型战例之一。

  1 战役的背景与过程

  北非包括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埃及等地,是欧洲主战场的南翼。英军控制北非,可确保大西洋通往印度洋、太平洋和地中海海上交通线的畅通,并得到中东重要战略物资石油的不断供应,以支撑长期战争。德、意军队控制北非,可确保对南欧的占领,切断对方地中海交通线,进而夺取中东,获得石油等资源供应,直接配合苏德战场作战。因而,北非战区在交战双方的战略中都占有重要位置。阿拉曼位于埃及境内,东距亚历山大港 100 km,北濒地中海,扼交通要道,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双方必争之地。

  1940 年 9 月,墨索里尼以 20 万部队从利比亚东进,深入埃境内,企图征服埃及。英国为维护其在该地区的殖民统治,组织埃境英军全力反击,几乎全歼利境意军。希特勒为确保欧洲战场南翼的安全,于 1941 年 1 月下令组建非洲德国装甲兵团( 后改为德国非洲军团) ,2 月6 日任命隆美尔为司令,增援意军,3 月 3 日对英军发起进攻,4 月底,其先头部队进至离亚历山大港仅 100 km 的阿拉曼地区。后 因 德 军 补 给 困 难,被 迫 停 止 进 攻。

  1941 年 11 月 18 日,英军对德、意军队发起反攻,作战 6 个多月,未得到预定目标。英军为了改变不利局面,于 1942 年 8 月任命蒙哥马利为第 8 集团军司令,并在埃及增调兵力兵器和物资,积极准备反攻。9 月,德、意军队被迫在阿拉曼以西的吉多尼高地南北一线,转入防御。9 月底,隆美尔因病返德治疗,由斯徒梅代理。10 月下旬,英军经充分准备,发起了决定北非战场胜负的阿拉曼进攻战役。

  1942 年 10 月 23 日夜,英军集中 1 200 门火炮对主要突击方向上的德、意军队阵地实施炮火准备。24 日德军代理司令斯徒梅心脏病发作猝死,隆美尔奉命于翌日返回阿拉曼战场。25 日英军攻占德军防线北部部分阵地,27 日英军对德、意军的运输线实施打击,使前线德、意军队的物资补给困难重重。28 日隆美尔为固守防线北段阵地,抽调防线南段德军北援,而南段全部由意军防守。

  英军立即调整部署,把主攻矛头直接指向德、意军队接合部的意军阵地。此时,德、意军队的物资已消耗贻尽,坦克无法行动,部队失去了机动能力。

  31 日英军沿海岸推进,切断了防线北段德军的退路。11 月 1 日夜,英军再次发起猛烈突击,2 日在航空兵支援下,突破了德、意军队的主要防线。3日隆美尔下令意军先撤,但希特勒命令坚守阵地,隆美尔不得不暂停西撤。4 日英军又突破了南段意军防线,隆美尔才下令撤退。由于缺乏运输工具和油料,重兵器均用人工扛抬,撤退行动迟缓,途中又遭英航空兵轮番轰炸,伤亡惨重。隆美尔利用全部车辆运载德军和意大利 2 个装甲师的残部西撤,意军步兵几乎全部被歼。4 日傍晚,德、意军全线崩溃,为时 12 天的阿拉曼战役以德、意军队惨败而告终[1].

  2 交通运输保障

  2. 1 海上运输

  德、意军队在北非作战,一切物资,包括粮食、弹药、油料等完全靠意大利那不勒斯港至利此亚的黎波里港的海运供应。因英军掌握着地中海的制空、制海权。英空和海军经常击沉德、意军的运输舰艇,严重威胁德、意军队海上运输线的安全。

  自 1940 年 9 月墨索里尼进军埃及至 1942 年 10 月阿拉曼战役以前,在短短的两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内,意大利在地中海损失的船只,达 130 万 t 位之多,且与日俱增。例如,1942 年上半年,意大利驶往北非的船只被击沉 10 艘,而下半年被击沉的船只上升到 32 艘; 1942 年 7 月,德、意驶往北非的船只被击沉 3 000 艘,到 10 月,则有 44% 被击沉。

  1942 年前 8 个月,德、意军收到物资 12 万 t,仅及月平均需要量 3 万 t 的一半。德、意军队在北非接转物资的港口少,装卸能力差,对原有港口的黎波里、班加西等吞吐能力没有加以改善,没有开辟新的海运装卸设施。

  主要港口的黎波里在没有空袭破坏的情况下,月卸货量为 4. 5 万 t,但远离前线。班加西港在正常情况下,每天只能处理 700 t 物资,多卜鲁克的月卸载量为 1. 5 万 t.但这两个港口自启用以来,几乎每天遭到英空军的袭击,无法装卸。在阿拉曼战役进行时,德、意军队的月最低需要补充各种物资 7 万 t,即使能够自地中海上安全把这些的物资运到,但也大大超过了的黎波里港码头设备的卸载能力。相反,英军主要基地埃及的开罗和亚历山大,可以得到自英国经道布罗陀海峡到开罗和自英国绕好望角、经亚丁湾到开罗的两条海上运输线的补给,都有完善的港口码头和装卸设备,而且阿拉曼战场近在咫尺,运输物资十分方便。

  2. 2 陆上运输

  德、意军队始终未能解决后勤基地与前线距离过远的矛盾。其接受作战物资的主要港口的黎波里至前线的距离为 1 600 ~2 100 km.隆美尔到达北非战场后,只能依靠的黎波里以东唯一濒海公路运输物资,且路况差、车速低,途中加油 8 ~ 10次,发动机磨损严重,交通组织复杂,装卸任务繁重,困难重重。由于前后方距离过远,通常 30% ~50% 的汽油消耗在运输途中,而且车辆损坏严重,完好率仅达 65% .1942 年夏,德、意军队虽攻占了班加西港和多卜鲁克港,比的黎波里港近了一半,但它们靠近埃及,容易受来自埃及境内的英空军的袭击,前线需要的作战物资仍然主要靠的黎波里港作为后勤基地。由于前送量大,车辆少( 德、意军队只有 9 000辆 2. 5 t 汽车) ,运输汽车数量严重不足。隆美尔曾要求增拨 8 000 辆,但未能如愿,加之运输车队遭到频繁空袭,不得不多在夜间行车,又使前送能力减少一半。结果,在阿拉曼战役开始时,的黎波里港码头虽储备大量物资,但前线急需的几吨反坦克炮弹却运不上去。班加西港码头上也滞留着大量前线急需物资无法送出。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致使德、意军陆上运输的物资,始终处于杯水车薪的状态。

  此外,由于德、意军不重视交通指挥和管理,造成道路堵塞和混乱现象非常严重。如在 1942年 11 月 4 日,德、意军从阿拉曼战场向西撤退时,车队长达 60 ~70 km,又遇暴雨,道路泥泞,沙漠凹处变成了沼泽,人员车辆拥挤不堪,撤退速度极其缓慢,车辆、伤员遗弃无数。

  英军的后勤基地开罗离阿拉曼 300 km 以上,另一个后勤基地亚历山大港离阿拉曼仅有 100 km,均有公路、铁路可通。战前,英军还赶修了 6 条简易公路,可以把所需的兵员、装备、物资直运前线阵地。因此,英军的运输有效地保障了部队机动和后勤供应[2].

  3 几点启示

  战争的实践表明,交通运输保障是战争准备的重要内容,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未来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交战双方的补给运输充分、及时,是决定战役胜负的一个最主要因素。为此,我军在制订作战方案、实施作战行动必须充分考虑交通运输因素,才能在未来战争中再造“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3. 1 作战方案必须与运输保障能力相适应

  在现代战争中,提出作战行动设想,制订作战计划,必须充分考虑运输是否有足够的保障能力。

  德军在北非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作战计划不是建立在可靠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德、意军队没有铁路,补给运输全部依靠汽车。据德国陆军总司令部计算,在沙漠地区将 350 t 物资前运 500 km,除全部建制运力外,还需要 1 170 台 2 t 汽车。这相当于当时准备入侵苏联德军一个集团军运力的 10倍。在阿拉曼战役期间,隆美尔的实际兵力达 11个师( 含意军) ,实际前送距离不是 500 km,而是2 100 km( 的黎波里至阿拉曼) ,比德军从波苏边境到莫斯科的距离远一倍多。由此可见,如果不修建铁路,不启用新的港口,德、意军后勤是根本无法保障作战需要的。所以,在整个北非战局中,隆美尔每次发起进攻,尽管短时间内能够取得战果,但总是因补给不继而中途停顿,又被迫退回原地补充物资。交通运输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要求作战指挥官必须认真考虑交通的影响,为交通运输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把作战行动放在可靠的运输保障基础之上,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3. 2 打击对方运输补给线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

  马耳他岛是地中海上具有战略意义的岛屿,是英国的海、空军基地。该基地不但可以保卫英方从本土经道布罗陀海峡到埃及的苏伊士运河这条补给航线,而且是德、意军队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港横越地中海到北非这条基本补给线的最大障碍。英军誉马耳他岛为“英国不沉的航空母舰”,谁控制了它,谁就占据了地中海中部的战略要冲,保证运输畅通,补给充分。1941 年 10 月,驻马耳他岛英军掌握了海、空优势,进而倾全力攻击向埃及运输兵员物资的德、意军队船队,使其后勤无法保障作战的需要。年底,意船队遭到严重打击,德国统帅部再次派航空兵部队进驻西西里,压制马耳他岛,使意船队顺利抵达的黎波里,并切断了英军的主要补给线。隆美尔于1942 年1 月立即转入进攻,6 月从利此亚的加札拉地区出击,乘胜东进750 km,夺取了多卜鲁克之后,进而妄图夺取埃及。同年8 月,邱吉尔任命蒙哥马利为英第8 集团军司令,全力加强马耳他岛海、空军力量,积极袭击德、意军队的海上补给线。北非德、意军队获得的补给物资从此急剧下降,仅为此前月必需补给量( 3 万 t) 的 20% .在阿拉曼战役准备期间,英军集中力量袭击德、意军队的船队、港口及码头装卸设施,极大地削弱了对方的补给能力,从而赢得了战役的完全胜利。交通线安全与否是交战双方进行作战必须把握的重要法则,谁拥有畅通安全的交通线,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否则将会导致战争的失败。在未来战争中,我军必须严格遵守这条法则。一方面要全力维护自身交通运输线的安全,另一方面要集中兵力兵器打击对方的运输补给线,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履行我军使命任务。

  3. 3 运输是连接前后方的主要手段,是后勤保障的关键环节

  阿拉曼战役中,德、意军队在运输方面的经验教训有两个方面: 一是运输方式受运输距离制约。

  汽车运输的最大有效保障距离为 250 km,超过了这个限度,必须依靠铁路或水路。而阿拉曼前线德、意军队的前送距离从的黎波里起算,为最大有效保障距离的 8 倍; 从班加西起算,为最大有效保障距离的 4 倍。这样遥远的前送距离,是汽车运输难以胜任的。隆美尔没有采纳德国驻罗马武官林特仑关于从的黎波里向东修建一条铁路的建议,是导致其补给困难的根本原因。二是必须有充足的运力,其数量必须与部队物资的消耗量及前送距离相适应。在阿拉曼战役中,德、意军队每天平均消耗补给品 3 500 t,平均前送距离约为 1 800 km,如果按汽车每天行驶 200 km 计算,则理论上至少需要 3 t 卡车 2 万台,而隆美尔实际只有各种型号汽车 9 000 台,显而易见,其运力严重不足,不能保障前线需求。

  4 结 语

  阿拉曼战役的经验再次说明,运输是连接前后方的主要手段,不建立可靠的运输补给线,后方物资再多,也是无法保障前方作战需要的。“千头万绪的战时后勤工作,运输是中心”,这是我军抗美援朝后勤工作的基本经验。事实说明,集聚了补给品的多少,并不是衡量后勤工作有效程度的标尺,只有适时充足地将补给品运达所需部队,后勤保障才是有效的。随着我军使命任务的拓展和军队体制编制的调整改革,军事运输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同时也为军交运输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只有充分认识军交运输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在军交运输体制建设、理论创新以及保障方法探索上取得新的成果[3].

  参考文献:

  [1] 丁军一。 中外后勤保障典型战例评述[M]. 北京: 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 321 -324.

  [2] 张连松。 军事后勤五千年通鉴[M]. 北京: 海潮出版社,2008: 386 - 289.

  [3] 段树荣。 军事交通运输概论[M].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 314 - 321.

本文来源:http://www.htbtob.com/kaoshengxiangguan/72003.html

推荐内容